政府不再垄断住房用地 高房价的根基被动摇?

来源:搜狐 作者:周俊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9
摘要:最近,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的一段话引起舆论高度关注:我国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深化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推动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

最近,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的一段话引起舆论高度关注:我国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深化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推动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将姜大明部长的这番话归纳起来,其核心的要点便是,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的唯一提供者,也就是说,在居民住宅用地供应上将终结目前由政府垄断的格局。

这一表态在房地产市场上迅速引起巨大反响,如果这一目标得以落地,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将产生很大改变。在地方政府失去或者说削弱了它在城市土地上的垄断权以后,由“土地财政”制度支撑起来的高房价必将出现动摇,房价向理性回归,房价对整个宏观经济走势产生的过大影响将弱化,房地产市场现在被压抑着的投机功能也将被釜底抽薪。

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矛盾,是高企的房价远远超过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尽管最近一二十年各地住房建设一直很热,但底层民众的居住困难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最近几年实行限购后,虽然投机炒作受到了很大的遏制,但由于房价降不下来,又导致一些城市出现楼盘过剩,而急需住房的困难群众只能望房兴叹。

房地产市场出现这种矛盾,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政府垄断了城市土地,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向开发商供地,使地价在房价中占了重要部分。在房地产市场建立初期,这种住房模式有其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则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国有,本是为了让民众能够分享到国有财富的利益,但由于地方政府成了土地的持有者,政府通过卖地增加财政收入,民众不仅未能从中得益,反而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意味着开发商可以从多渠道获得住房建设用地。经过不动产登记确权以后,城市中的有些土地有明确的所有人,比如一些大型企业早年获得的土地,城市版图扩大后原边缘地区属于原来农村建制的土地等。按照此前通行的模式,政府要在这些土地上规划商品房建设,先要完成拆迁,在将土地通过支付一定对价转为国有以后,再通过“招拍挂”出售给开发商,虽然地方政府为此也要支付一定的真金白银,但土地拍卖的高额利润归为地方财政,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如果今后真的能打破垄断,在这些土地上建设住房,政府就可以从拆迁安置等事务中脱身,由土地持有者和开发商进行利益博弈,政府需要做的只是居间监管,维护好双方的合法利益。土地持有者的收益可能增加,而通过这一改革,政府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公共服务等功能。

按照姜大明的说法,以后可以用来作为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还可以是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两个部分,其中的农村建设用地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虽然只允许在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上建设租赁用房,但对于改变住房市场的供需失衡,也会有积极意义。此前很多城市也有政府主导建设租赁用房,但由于城市土地供应依然实行招拍挂制度,即便某一块地指定用于建设租赁用房,住房建成后必须收取较高租金,开发商才能打平成本。

比如,近日上海大虹桥地区一处新建的租赁房小区开始投入招租,但一个三四十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月租金最高达到4000元,远远高于同地区民间租赁市场的价格。如果租金的价格降不下来,租购并举的目标就很可能落空。而引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省去了高昂的土地成本,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租金,无疑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当然,前景虽然值得期待,但姜大明部长此次发表的谈话只是透露了一个改革的方向,其中有很多细节还处于不确定之中,而且,因为它触及了房地产市场的根本弊端,可以想见,这项改革的推进也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经过多年的积累,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养成了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如果改变这一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出现财政困难。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期望建立起新的经济引擎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龙头,但由于这种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很难见效,因此改革难以快速推进。最近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所微调,舆论已经产生了是否调控将放松的猜测。不能说这种猜测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房价的下跌而倒逼调控转向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多次。而这一次对住房供地的改革,则是动摇了“土地财政”的根本,其面临的阻力是不会小的。

打破政府对土地的垄断,让民众真正从土地国有中得益,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方向,不仅有利于房地产调控收到实效,而且其改革效应能惠及长远,我们对这项改革理应抱有欢迎的态度。但是,“土地财政”制度毕竟已存在多年,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因此,这项改革要能够顺利推进,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中国公平竞争网(www.zggpjz.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zggpjz@163.com

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新闻 | 法治 | 经济 | 维权 | 评论 | 舆情 | 地方 | 信用 | 学术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精英加盟  业务范围  广告服务

驻京地址: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四街99号 投稿邮箱:zggpiz@163.com

公平竞争网法律顾问:湖南揽胜律师事务所 刘银龙  电话:13873142836     潘 晨  电话:15116465128

   备案号 湘ICP备17014051号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910号       -

               

Copyright © 2017-2020 公平竞争网 版权所有     

   

  • 竞争法访谈

    /video/qiyefangtan/20190107/4847.html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浏览器过滤广